独断大明

官笙

历史军事

凌晨,京城笔架山,矿洞。
“老朱,我们这样偷偷的来,教授不会骂我们吧?”一 ...

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-AA+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711章 勘正“心学”

独断大明 by 官笙

2019-5-16 19:13

  京城有温体仁坐镇,手段凌厉有老道,即便放榜也是有惊无险。
  这会儿从尚书沈珣的班房出来,神情非常的轻松,双眼里都是得意。他能从沈珣的话感觉到,上面的大人们对他这次的表现很满意,升官已经不远。
  南直隶本来是波澜诡谲,方孔炤以一种“递减”的办法,将这些士子们分拨的打发走,剩下的人尽管对一个都没有“中第”异常愤怒,可已经掀不起大浪来,再稍用手段,这些士子们就被隔开,没办法聚众闹事。
  虽然这件事功劳不在钱谦益身上,可他会揽功,一道奏本上去,仿佛功劳都是他的。
  沈珣依着“惯例”对钱谦益也是一通嘉奖,言语之间也透露出了要“重用”的意思。
  于是,今科的两位主考官都满怀激动的在等着,等着朝廷的“重用”。
  他们都不知道,他们的命运在这之前就已经被朱栩定下!
  经过十天左右的长途跋涉,朱栩等人终于到了福建地界。
  朱栩是甩开大部队,急行军,先赶到这里的,大部队现在还在浙江休整,迷惑一些人。
  现在几人所在是一处茶庄,这处茶庄是一座山,在山脚下有一座偌大的庄园。
  曹化淳望着这座茶山,笑着道:“皇上,这座茶山本来是山右齐家的,后来被抄没,现在是挂在惠通商行下面。”
  朱栩背着手,看着这座茶山,微笑点头。
  现在茶叶基本上也属于垄断产业,大部分都操控在惠通商行手里,除了茶山,还有数万亩的茶田,遍布长江南北,规模大的吓人。
  “二陶先生就住在这里?”朱栩道。
  曹化淳道:“是,不过现在只有石梁先生,其兄长几日前已经出去讲学了。”
  朱栩望着茶庄四周人影闪动,没有急着上去。
  这“二陶”指的是会稽两位大儒,这二人是兄弟,是王阳明的三传弟子,在江南,甚至整个大明都威望隆重。其中弟弟陶奭龄的名声更大,与刘宗周并驾齐驱,称“陶刘”。两人曾经合建了一个证人书院,研究某些学问,可最终两人的学说日渐有矛盾,且不可调和,最终是分道扬镳,各奔东西。
  于是,两人四处讲学,宣传自己的理念,同时不时的反驳对方,弟子们也受影响,相互攻击。在明朝,也算是众所周知。
  刘宗周呢,是北上京城,宣传“慎独”之说。陶奭龄则是南下,主讲“听禅”,暂居在这里。
  朱栩背着手,心里若有所动。
  在这个时候,各种学说,学派林立,按理说应该是百家争鸣,去腐存清的好机会,偏偏这些大儒固执又蛮横,在学说上无法说服对方,就开始攻击人品,道德,最终甚至在朝堂党争中有所体现。
  比如高攀龙,赵南星等人与刘宗周走的就极近,在思想,学术中比较相合。陶奭龄等人是王阳明的传人,禅机很重,事事讲究“因果”,倒是与楚党,昆党等相近。
  “刻不容缓……”
  朱栩望着这座茶山,自语道。
  曹化淳站在他身侧,看向那处庄园,默然无语。
  皇帝这次来是有目的的,那就是请这位石梁先生入京——编书!
  编一部堪比永乐大典的宏伟巨著,也是今后学子们的教材!
 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编书都异常热衷,是“传世功德”,景正皇帝雄才大略,自然也不能少!
  朱栩倒是没有曹化淳想的这些心思,他是要“破腐”,借着编书,对儒家以及其他经典重修编撰,“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”!
  一部书的重要性,自然要看作者,刘宗周朱栩在路上没抓到,这个陶奭龄也算德高望重,能有他署名,最好不过!
  “皇上,东西找到了。”曹变蛟从远处快步过来。
  朱栩笑了笑,道:“走,咱们去拜访石梁先生。”
  几人上前,朱栩也就带了几个禁卫,人并不多。
  还没有走到门口,一个中年人走出来,神色冷漠的道:“来客止步,石梁先生不见外人!”
  朱栩打量了一眼,估计是陶奭龄的门生,于是手里捧着一个玉盒,道:“学生来自宗传书院,今路过,不敢不来拜访,还请先生代禀。”
  中年人眉头一皱,神色不悦。
  这个时候的书院很多,名仕大儒林立,这宗传书院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地方,是由周汝登创立,还有别名鹿山书院,海门书院,在十多年前是天下读书人的向往之地。
  周汝登不仅学识渊博,德高望重,且在朝堂上也曾做到堂部,哪怕是刘宗周,陶奭龄见了,都要恭恭敬敬的行礼,叫一声“海门先生”。
  可这周汝登虽然崇敬“阳明心学”,却不是这一派的,他师承罗汝芳,罗汝芳也是一时大儒,他反对王阳明的“存天理,遏人欲”,在学术上对立。
  因此,鹿山学派在明朝的诸多学派中,时长被人讥讽,认为他们“学而不精,蝇营治学”,不被一些人待见。
  显然,中年人就不待见宗传书院的人,打量了朱栩一眼,以及他的随从,冷哼一声道:“石梁先生不见你们,走吧!”
  说着就转身,不等朱栩在说话,嘭的一声关上了大门。
  朱栩看着紧闭着的大门,揉了揉僵硬的笑脸。
  他被吃闭门羹的记录,在这里要加一次了。
  曹变蛟对这些文人迂腐作风很不喜欢,直接上前道:“公子,要不我带人冲进去!”
  曹化淳连忙阻止,道:“不可,皇……公子,石梁先生本就厌恶朝堂,不能再冲撞了。”
  朱栩看了曹化淳一眼,又转头看向关着的大门,皱眉不语。
  这个时候的大儒名士多了去,有的是愿意给他效力的,之所以来着这位石梁先生,除了他学识丰富,威望隆重,还有就是他的一个治学理念:“五不问,五不答”曰,一不问朝政,二不问生计,三不问世间闲泛事,四不问他家是非长短,五不问生平亲知。
  这样的一个治学理念,若是用来给他编书,加上他“近禅”的想法,“破儒立新”是最适合不过!
  只是,现在他连门都进不去。
  曹化淳想了一会儿,道:“公子,我手里还有吕大人的帖子,不知道能否有用?”
  朱栩一怔,无所谓道:“试试吧。”说完就不禁摸了摸下巴,朝堂上的这些大人们,好像大部分的主要工作是“治学”,也就是读书,钻研学问,反而公职倒像是“顺便而为”,随便拎出一个都是学问满腹,称得上“大儒名士”。
  “还真是有趣……”朱栩心里暗道。
  他正胡思乱想,曹化淳拿出吕大器的拜帖,上前敲门,开门的不是那中年人,是一个普通门房,门房想了又想,还是接了进去,不过依旧关上门。
  吕大器刚刚从吏部侍郎调任兵部侍郎,怎么也算得上位高权重,就算“学问”差了些,总应该能见到人。
  朱栩这样想着,那门房打开门,将吕大器的帖子又给递了回来。
  曹化淳眉头皱起,这位石梁先生着实有些过分了。
  曹化淳回来,神色也不太好看,道:“皇上,这位石梁先生‘不问政事’,不若换其他人吧?”
  朱栩一只手托着下巴,眯着眼,然后招来曹变蛟,在他耳边嘀咕了几句,曹变蛟立即“是”一声,大步上前。
  门房显得有些不耐烦,要轰人,待曹变蛟说完,来不及关门,一躬身,快速向里面跑去。
  没多久,大门内,一个六十多岁的白发老者,脸角瘦削,神态硬朗,但目光很是冷漠,在一群人簇拥之下,出了门,向朱栩一群人走来。
  老者就是陶奭龄,他来到近前,佝偻着身体,冷眼打量着朱栩,俄尔如含怒气的道:“你说的,皇上要召集天下名儒,勘正‘王学’,此话可为真?”
  “王学”也就是王阳明的“阳明心学”,这“阳明心学”在大明影响力巨大,现在的儒生,不管是否是名宿大儒,大部分都是王阳明的徒子徒孙,哪怕不是,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。
  王阳明,是明朝的儒学集大成者,世称“孔孟朱王”,可见他的成就!
  因此,任何人别说“勘正”,哪怕是说三道四也会被吐沫星子淹死!
  如果是别人,哪怕是换个人做皇帝,都不敢对这个“王学”,也就是“阳明心学”指手画脚,可朱栩敢!
  “心学”是儒学发展的另一座高峰,想要对“儒学”做些什么,就要先从“心学”开刀。同样,动了“心学”就是在对“儒学”革新。
  朱栩单手负背,微笑道:“不错,在下是皇上的钦使,四处网罗天下大儒名士,待皇上回京,会在宫中设立专门的书馆,由这些大儒共同勘正,一旦完成,便可颁行天下,供我大明学子……”
  “荒唐!”
  不等朱栩说完,陶奭龄冷哼一声,大声道:“文成公学究天人,岂是凡夫俗子可以置喙!若是谁敢胡言乱语,休怪老夫一封信令他身败名裂,羞死于屋内!”
上一页

热门书评

返回顶部
分享推广,薪火相传 杏吧VIP,尊荣体验